2021年9月1日,搜狐网报出:4岁女孩补钙过量,尿失禁了! 近日,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儿科,也接诊了一名因补钙过量引起尿失禁的患儿。 小女孩今年4岁,前几个月孩子睡不好,爸爸就在网上咨询了某个“专家”,说孩子是钙补得不够,让孩子加强补充钙剂。于是,家长给孩子又是喝牛奶,又是补钙剂,还自己换算了下,说孩子维生素D一天要补两颗,连续补了几个月。 结果,上周的某一天,孩子突然出现尿失禁、遗尿的情况,家长自己买了点药给孩子吃了几天,还是没好。 去医院一查,显示尿钙高,医生说是钙补充过量了,顿时全家人都傻了眼。 儿童钙缺乏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。少数患儿可出现生长痛、关节痛、心悸或失眠等非特异症状。严重钙缺乏导致营养性佝偻病的发生,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[1]。 饮食中钙摄入量低于327mg/日的男孩成年后的身高更矮,而钙摄入量达566mg/日的儿童身高增长较快。青少年时期钙的摄入与身高的快速增长有关,钙摄入量低于300mg/日可能导致成年人身材矮小[2]。
奶类是儿童期最主要的钙源,也是最好的钙源。婴儿期要鼓励母乳喂养,并给予乳母适量的钙剂补充。婴儿期后要坚持每日一定量的奶制品供给。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:
6-12个月儿童,每日奶量应达600-800ml;
1-3岁儿童每日奶量不少于600ml,学龄前儿童每日奶量为400-500ml;学龄儿童每日奶量为300ml。
豆类食品含钙量丰富且吸收较好,是除奶类食物外的又一补钙食物。
目前市面上的钙制剂品种繁多,给儿童补钙时应首选钙含量多、胃肠 易吸收、安全性高、口感好、服用方便的钙制剂。其中以碳酸钙含钙量最高,为40%左右,加上碳酸钙价格便宜,副作用少而作为食品添加剂和膳食钙补充剂被广泛使用。然而,碳酸钙可能引起胃肠道(GI)不适(便秘和腹胀),在胃酸分泌缺乏的患者,必须进食后立即服用才能充分吸收[5]。 补钙同时应注意促进钙吸收和钙代谢的维生素D的补充。此外,维生素D缺乏可发生无症状、潜在或有症状的低钙血症,可能伴有急性发作。 钙过量症状包括:肌力松弛、便秘、尿量大、恶心及最终神志不清,昏迷和死亡;过量钙摄入干扰锌、铁吸收,造成锌和铁的缺乏;严重的过量钙摄入还可出现高钙血症、高钙尿症,导致肾结石、血管钙化,甚至引发肾衰竭等。 人体摄入过量的维生素D,出现高钙血症、血清25(OH)D>250nmol/L,伴有高钙尿和低甲状旁腺素,称维生素D中毒症。维生素D中毒表现早期症状是食欲减退,甚至厌食、烦躁、哭闹,多有低热。也可有多汗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或便秘,逐渐出现烦渴、尿频、夜尿多,偶有脱水和酸中毒,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头痛,血压可升高或下降,心脏可闻及收缩期杂音,心电图ST段可升高,可有轻度贫血。严重病例可出现精神抑郁,肌张力低下,运动失调,甚至昏迷惊厥,肾功能衰竭[6]。 人体钙的需要量受年龄、性别、遗传、饮食、生活方式、地理环境等影响,其补充依据在1岁内主要基于母乳中的含钙量,而1岁后主要基于钙代谢平衡实验。婴儿期要鼓励母乳喂养,并给予乳母适量的钙剂补充。婴儿期后要坚持每日一定量的奶制品供给。按照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适宜的摄入量(AI)的钙摄入:
0~6个月婴儿为200mg/日;
7~12个月为250mg/日;
1岁为600mg/日,4岁~为800mg/日;
7岁为800mg/日;
11岁为1000mg/日[7]。
不能从食物中获得推荐量钙的儿童(如青春前期儿童每日摄入牛奶<500mL,青春期少年每日摄入牛奶<750mL)都可选用合适的钙制剂,其补充量视食物不能满足的钙量而定。
增加日照和富含维生素D食物的摄入是预防维生素 D缺乏/不足的经济有效的方法[8]。建议尽早带婴儿到户外活动,逐步达到每天1-2h,以散射光为好,裸露皮肤,无玻璃阻挡;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避免在阳光下直晒。缺少日照时建议补充维生素D。 为预防佝偻病,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,每日400-800IU,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,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。针对高危因素可采取主动阳光照射、维生素D补充、食物强化等策略提高维生素D摄入量。自出生1周开始,早产儿、低出生体重儿、多胎儿口服维生素D制剂800IU/d,3个月后改用口服维生素D制剂400IU/d;如果用早产儿配方奶粉者可口服维生素D制剂400IU/d。另外,针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、患儿腹泻病程期间、存在缺铁性贫血及铁缺乏高危风险的儿童、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的儿童,应补充维生素D400-800IU/d。 许多国际科学协会都建议在出生的第一年补充维生素D。特别是,关于预防营养性佝偻病的全球共识建议,从出生到12个月大的所有婴儿每天服用400IU的维生素D,无论喂养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