院边药店越来越少了?
发布日期:2022-11-15

为何医院周边药店变得越来越少了?

01  过去:都抢着去医院周边开药店

在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以前,不管是市级医院还是县级医院,在这些医院的周围或对面总有七八家或十来家大大小小的药店,一家挨着一家,比卖食品、保健品和营养品的小超市还多。

几乎每家药店都是人进人出,客流量比其他社会药店大很多。而且,走进药店,拿出处方,总能买到比医院里便宜的药品。

虽说医院周边的房子租金比较高,而且一年接一年往上涨,但还是不愁租。一些药店老板也会想方设法在一些三甲医院门口(哪怕对面也行)租上一间七八十平米的屋子开药店。因为在医院周边开药店客流量大、毛利高,多点租金也就打进成本了,算下来,还是划得来。

一般而言,这些药店大多做的是医院外流处方的生意。尤其是一些自费的品种,在医院里取药太贵了,这边拿了医生开的处方单,出门就去药店,询问有没有处方单上的药品。

药店在无形之中似乎也达成了某种协议,凡是医院里有的药品,药店的采购总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这些药,正常情况下,药店售价还比医院便宜三分之一。

这样一来,药店就基本能满足患者的购药需求。至于药品的来路,患者是不会去关心的,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就行。

当然,药店进货渠道相对保密,进价肯定是剥离了各种费用的价格,否则药店怎么挣钱?这些都是同行之中不可道明的秘密,也让做药的人争先恐后地在医院周围开药店,因为医院周边开药店赚钱比开超市还来得快。

02  原因:零差价冲击了院边店的生意

从2017年开始,国家对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政策,即医院从医药公司进什么价,医院药房就按什么价出,取消了医院加成15%的规定。同时,也逐步改变了医院多年来“以药养医”的旧习,减少了医院对药品的依赖,拉开了医药分家的序幕。

这样一来,医院里药品的价格跟医院周边药店的价格也就相差无几了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药品都是属于地方中标的医保产品,由国家买单,在医院里占比相对较大。

医院药品是零差价了,但应有的临床费还是有的,中标的价格还是比较高,中间还是有一定空间的,顶多少了原本医院加成的15%。

开始时,医院药品零差价对周围药店只是有一定的冲击,虽然毛利空间比此前小了,但还是有利可图,医院周边的药店还可以支撑下去。当然,也存在特殊情况,比如一些找不到产品上游渠道的药店,只能撤出这块曾经辉煌的阵地。

不过,大多数药店依然在坚持着,因为他们还可以盯住医院那些不受零差价限制的非医保类产品。医生凭的是医术和名望,即使给患者开一些非医保类产品,并明确告知患者此药是需要自费的,但大多数患者还是可以接受的(毕竟找医生看病,患者对医生的专业能力还是非常信任的)。

另外,还有一部分属于非医保用药患者,自费药和医保药在他们看来是没啥区别的,反正都是自己掏现金结账。

这样一来,医院周边药店的生意基本上还能维持,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红火了。

03  现状:医院周边药店有所减少

从2020年底到现在,国家先后八次对公立医院实行了大宗药品和高值耗材的集中采购——量价挂钩,带量采购。而且,降价幅度之大,涉及面之广,是以前历次药品降价都不能比拟的。

好多患者所关注的药品或耗材,直接降到地板价,把中间可能产生的费用全部砍掉,只剩下药品的原始价。同时一步到位,商业配送公司只留几个点位,直接配送到医院,所有药店根本就享受不到这样的政策。

虽然现在有些大型连锁药店正在申请参与集采品种的销售,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
那些靠吃处方外流而生存的院边药店,基本是分不到集采品种这块蛋糕的。而且,这些集采品种,其价格比院边店在外面的进价还要低,哪里还有什么利润。对于之前购进的产品,还得低价甩出去,否则就会砸在自己手里。

一方面,院边店客流量在减少,即使有处方外流的单子,大多都挣不到什么钱了;另外一方面,消费者还会比价,看哪家药店更为便宜,这样一来利润也降低了。

基于此,医院周边药店渐渐地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,生意黯淡了许多。然而,房租依然居高不下,人工成本也少不了。开药店是为了多挣钱,若是赔钱,再坚持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?三十六计走为上计,因此医院周边药店相比此前少了许多。

来源/赛柏蓝

    回到顶部